第647章吴仁德的黄昏-《1949: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整个下午,吴仁德就坐在那里,承受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。

    会场的空气灼热而粘稠,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。

    当王明再次斥责他迷信德国标准时,吴仁德再次试图解释:

    “小王啊…咳咳~王明同志,请允许我解释一下……选择德国标准并非盲目崇拜。

    我们正在设计的这台铣床,其底座刚性要求极高,公差配合必须精确到更精细级别,否则会影响整机寿命和加工精度。

    在某些关键部位的配合公差上,范围确实偏大,不够严谨……”

    “不够严谨?”李振海打断他,语气不像之前那样粗暴,反而带着一种“摆事实讲道理”的姿态,

    “仁德同志,你口口声声说我们自己的标准‘不够严谨’。

    那我问你,东北大连第一机床厂不久前成功试制的新型铣床,采用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标准,现在已经顺利投产,工人同志们反映十分良好。

    这你怎么解释?难道我们自己的实践,比不上洋人书本上的几个数字吗?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切中要害,会场里不少人点头。

    吴仁德一时语塞,但随即争辩道:“那台机床的工况和设计要求与我们不同,不能简单类比。

    在更高精度的领域,我们必须……”

    “必须什么?必须照搬德国那一套?”王明接过话头,这次他的批判有了更多“事实”支撑,

    “吴总工,大家不是反对学习外国的经验。

    但你公开说‘国内的技术水平落后德国至少二十年’!

    这种言论,难道不是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?

    难道不会打击我们年轻技术员自力更生的信心吗?”

    这番话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。

    一位中年女技术员也低声说:“是啊,吴总工有时候是有点……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。

    上次我提出一个改进方案,他看都没仔细看,就说‘这种思路德国人早就试过了,行不通’。
    第(1/3)页